hó-lim

「大杯珍奶微糖微冰」—— 台灣人為何這麼愛喝手搖?

「大杯珍奶微糖微冰」—— 台灣人為何這麼愛喝手搖?

「為什麼台灣人走到哪都愛拎一杯手搖飲呢?」

這篇文章從設計觀察角度出發,帶你探索手搖文化的迷人之處,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的生活縮影。

 

在台灣,逛夜市或走在大街上,手裡沒拎一杯冰涼的手搖飲,總覺得少了點什麼。

吸管戳開封膜那清脆的「啵」一聲,飲料在杯裡微微晃動的重量,讓每一步都多了幾分愜意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這種拎著手搖杯「邊走邊喝」的日常,其實是非常地道的「台味」呢?


距離冰塊第一次被加進紅茶裡,
還不到 50 年

在許多國家,喝茶都是一件必須「坐下來慢慢享受」的事。
英國有下午茶的繁複禮儀,日本有茶道的靜謐之美,印度街頭的chai攤販也多半讓顧客站著現喝。半個世紀前,台灣人喝茶也都只有趁熱上桌的選項——沒有珍珠,連糖跟冰塊都沒有,邊走邊喝更是不可能!

 

 

一切的改變始於1980年代初期。春水堂創辦人劉漢介從日本冰咖啡得到靈感,試著將冰塊丟進紅茶,用雪克杯搖出綿密泡沫,再加入果糖調味。這個簡單的動作,讓「泡沫紅茶」誕生了!

一改以往喝老人茶的印象,冰紅茶裝進玻璃杯,插根吸管端上桌,時髦又價格親民,瞬間抓住年輕人的心。 泡沫紅茶店一家接一家開,放學後和朋友坐在店裡啜飲冰涼的紅茶聊天,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回憶殺。

 

要不要訂飲料?
手搖外帶潮的關鍵發明

早期的泡沫紅茶店以內用為主,只因外帶飲料實在太不方便了——用電影院裝可樂的那種塑膠杯蓋,太容易漏,翻倒還會灑得到處黏答答。

解決這問題,讓手搖外帶風潮起飛的關鍵就是「飲料封膜機」!1983年左右,高雄的葉益芳先生為了解決端湯時潑灑的問題,發明了封膜機,成為泡沫紅茶店轉型成外帶、外送為主手搖店的幕後推手。

「台灣人拿張紙圍在一起,
看起來就像是在訂飲料。」

封膜機的出現,讓「揪團訂飲料」成為我們凝聚情感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。而印在封膜上的冷笑話,則是早期塑膠膜工廠為了搶訂單祭出的妙招。雖然大多很難笑,似乎也反映我們對喝茶的態度:就是要喝開心的呀!

 


 
「大杯紅茶加珍珠,微糖少冰。」
每杯手搖都為你特調

「加料」與「甜度、冰塊」客製化,
是台式手搖的精髓。

珍珠、椰果、仙草、芋圓、布丁——這些五花八門的配料不只美味,從杯壁透出的層次顆粒,也讓拿在手上的飲料多一分吸引力,與其說是喝茶,更像是在吃點心。

我們對料的偏愛似乎受古早味的甜湯、剉冰影響,喜歡它們為冰涼甜品帶來繽紛豐盛的視覺效果,嚼起來也有幾分飽足感,拿著粗吸管在杯裡戳來戳去找珍珠,是愛喝珍奶的人都有的肌肉記憶。

糖、冰的客製化則大概在 2000 年代左右,健康意識抬頭,為了扭轉「含糖飲料不健康」的新聞負面報導,手搖飲店開始提供甜度與冰塊的客製化選項。「青微少」、「珍珠紅去去」「大奶微微」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「點餐咒語」。

不過,這個點餐系統的複雜與矛盾也不少,也常常讓第一次點手搖的外國人摸不清頭緒:為什麼點了一個正常甜,卻甜到一個不正常呢?

自備杯的時代:手搖文化的新篇章!

手搖飲料從1980年代誕生以來從來沒退燒過。靠著新品牌、新口味與創意行銷,總能緊扣台灣人追求便利與生活樂趣的一百零一種可能。

你都如何享受這份台味日常呢?是清爽的無糖純茶派?甜死人全糖螞蟻派?有料必加的粗吸管派?還是每出新品都要嚐鮮的冒險派?

對岸下事物的我們來說,設計一款不用吸管也能輕鬆喝珍珠的杯子來改寫日常體驗,是最大的樂趣也是挑戰。該如何讓珍珠自動集中、順順喝到最後一顆?重量該多輕巧才適合邊走邊喝?零件該多精簡,才讓怕麻煩的我們也覺得輕鬆又好洗?

已經很棒的事物,永遠值得更好的設計。

自備杯作為手搖文化的延續,應該也要是一件不麻煩、很簡單,甚至讓人充滿期待的事!

我們反覆推敲每個細節,只為了讓你下次買飲料時,自然拿起 hó-lim——不只是為了省那 5 塊,而是因為它真的好用又好看!

感受一下設計能為「喝飲料」這件小事帶來的驚喜。

挑個好杯子去 ▸▸

Leave a comment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hCaptcha and the hCaptcha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.

Latest Deals

最新活動